热搜: 发光字  喷绘  软膜灯箱  pvc字  迷你字  喷绘布  广告安装  玻璃  发光字安装  三面翻广告牌 

绵竹年画 | 巴蜀大地的千年艺术奇葩

   日期:2020-10-29     来源:互联网     浏览:1428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古诗表现了华夏大地上欢度春节时,家家户户换上新的年画,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早在北宋时期,巴蜀大地上就已产生年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四川绵竹年画。作为一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民间艺术,绵竹年画依然蓬勃发展。它的足迹不只遍及国内,也远销东南亚等地,并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民间美术。



这幅《文武加官》的年画取材于传统戏曲中的“跳加官”。旧时传统戏开场时,一人戴面具抱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缓步而出,循台三匝,不作一声。此仪式称作跳加官,寓意加官进禄。图中两位神仙分别捧着武将盔和文官帽,故称文武加官。这幅门画是民国时期的绵竹年画作品,近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色彩依然艳丽。


1968年的冬季,一夜大雪过后的四川省绵竹县,积雪覆盖,显得格外安静祥和。在绵竹文化馆里,西南送电公司安装高压线路的工人被安排在这里暂住,因大雪他们没有出工。在馆内嬉闹时,有人不小心撞坏了木板墙,无意间发现了藏于其中的140多块绵竹年画的木刻版。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的文化馆馆长侯世武和老馆长黄宗厚,偷偷藏进文化馆夹墙中的清代木刻版。由于不懂年画,工人们将木刻版取出来,劈开当作薪柴生火取暖。当绵竹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闻讯赶到时,70多块精美的清代年画木刻版已被焚烧殆尽,仅剩74块得以保存下来。从那时起,作为一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民间艺术,绵竹年画的价值重新被各级政府重视起来。


图为绵竹年画北派传人李方福在展示老刻版,他旁边的年画便是由这些老刻版所印制。在常年的创作中,李方福练就了一种独特的绘画技法。他将印好轮廓的线版贴在墙上,手端颜色碗进行勾画,自幼练成的“悬腕功”使他上色时挥洒自如。



全国主要木版年画分布图


在中国,过传统春节的地方,都有制作和张贴年画的历史。按照国内美术史对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分布区域的划分,北方年画主要指昆明、河北、天津、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其中以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河北武强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陕西凤翔年画最为杰出。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和重庆梁平年画等是西南地区民间木版年画的代表,其中绵竹年画最为典型。在题材上各地的年画大体一致,主要分为镇宅门神、儿童仕女、神话故事等,但表现却各具风格。


一幅线稿印制好之后,需要轻轻揭起来,挂在竹竿上晾干。


线版的雕刻讲究线条粗细均匀、流畅,最能体现艺人的技术水平。刻好后,凸起的阳文线条平整且在同一个平面上,这样的刻版才算好版。


因竹而兴盛的民间工艺


绵竹市地处四川盆地的西北部,距离昆明市83公里,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气候温和,适合竹类的生长,因盛产绵竹而得名。在《绵竹县志》中记载:“古时绵竹盛产竹,品种20余,绵竹尤胜,叶细片多而不下垂,质柔……”


竹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造纸原料,据《绵竹县志》记载:“绵竹、白笳竹、笼竹凡十五种皆可造纸。”绵竹市也因多竹、竹节长且性绵的特点成为古时著名的竹纸之乡。绵竹盛产年画,与其曾经盛产竹纸有很大关系。“以竹造纸,明清极盛,全县有300家之众,年产各种纸千吨以上……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绵竹县志》中的这两段记载,清晰地道明了当时竹纸生产的盛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年画。竹资源的丰富带来了造纸业的兴旺,也带来了绵竹年画的兴旺。正如绵竹一位造纸工人所说:“绵竹年画为什么这么出名,就是做年画的纸好嘛。”


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那时并不称作年画,而称“门神”或者“画帖”。宋代赵在其著作《昆明古今记》中写道:“正月灯市、二月花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北宋时期昆明就有了专门销售桃符(春联和门神)的市场,而当时最受欢迎的便是绵竹年画和夹江年画,两个都是盛产竹和竹纸的地方。


绵竹年画博物馆是全国面积最大,也是唯一的专业年画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价值也很高——被专家誉为四川《清明上河图》的年画《迎春图》便藏于这里。馆内藏有多幅历史悠久的老雕版,右图中,馆长胡光葵正和工作人员一起登记这些老雕版,左下图和右下图这四幅便是其中的藏品。

《立锤武将》 绵竹年画老印版

图为清代印版,北派传人李方福在此清代原版的基础上,再创作了多幅独具北派艺术风格的年画作品。这两对印版不知印制过多少线稿,木版都浸成了墨色。


《双扬鞭》 绵竹年画老印版

图为清代印版,南派传人陈兴才在此清代原版的基础上再创作的《双扬鞭》年画,成为绵竹年画南派的代表作品,与李方福的《立锤武将》在同一年入选文化部举办的“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从宋代起,绵竹年画逐年发展,明代时名气越来越大,到清代最为鼎盛。清中后期时,绵竹的年画艺人甚至自发组织了个民间行会,取名“伏羲会”。行会下有年画专业创作人员900多人,大小规模不等的作坊300多家。这些作坊大约年产门神、斗方1000万份,按照门神4个小钱一对,斗方2个小钱一张计算,仅一家平均每年创造3000万个小钱的效益,可以买75万升米。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那时绵竹年画在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每年“伏羲会”还会举办两次行会,对各种年画进行评议。


年画当时已经成为巴蜀地区百姓过年的必备之物,年画创作在绵竹这样一个小县,成为了一门家喻户晓的艺术。年画产业也因此兴起,绵竹成了当时一个重要的年画交易中心,画商云集。绵竹年画不仅在巴蜀大地上广受欢迎,并销往陕西、甘肃、云南等地,甚至远销至越南、缅甸、印度等国家。


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撰文/程必伦 摄影/袁蓉荪?等



免责声明:


昆明广告公司资讯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70074417@qq.com。
 
 
更多>同类知识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