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发光字  喷绘  软膜灯箱  pvc字  迷你字  喷绘布  广告安装  玻璃  发光字安装  三面翻广告牌 

精致合理的标识导视设计,让住宅小区提升一个档次

   日期:2021-04-25     来源:互联网     浏览:1500    

随着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住,当然也不能马虎。今天小编跟大家聊聊住宅小区导向设施设计中人、设施和环境的互动的重要性。


一、住宅小区导向设施设计中人、设施和环境互动体系的涵义


本文所指的住宅小区导向设施设计中人、设施和环境的互动体系由导向设施所处的小区空间环境,导向设施使用者以及导向设施本身这三者构成。三者之间是互动关系,三者的相互作用与限制才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设施和环境互动体系。


小区导向设施中人、设施和环境的互动体系实质是一个动态的、连续性的过程,而不是某个静止的、片段的动作行为(见图 3-1)。因为人的行为模式有既定的规律部分也有很多随机的部分,由此带来了此互动体系中一些较固定的行为现象(如图中的交集 A1 和 A2),同时也存在一些动态变化的部分(如图中的交集 B1 和 B2)。


研究住宅小区导向设施中人、设施和环境互动体系的本质是为了优化人、设施与环境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因此需要找出导向设施本身的某些设计要素分别与使用者的哪些行为活动相关联,这就是本文中所指的“互动因素”。寻找“互动因素”的方法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一方面观察研究现有导向设施的各设计参数是否符合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观察研究住宅小区内人们一般的行为活动与他们在使用导向设施时的某些行为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此研究中,更多的关注设施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强调人的主观意象,不同于以往较为单纯的研究导向设施这个物质环境本身。笔者希望能建设一个基于人的行为模式的导向设施环境,这种导向设施比起现有的更为主动,能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二、住宅小区导向设施设计中人、设施和环境互动体系各构成要素的特征


1.住宅小区内人的行为活动特征


人的空间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结构的认识,当人置于一定的空间中,该空间的建筑和布局影响着人们寻找道路、方向和位置的难易,而自我定向的能力对个人的安全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需求是人们行为准备的前提和基础,行为是满足需求的必要条件,通过研究环境中人的行为、反应和认知,可以判断环境是否及如何符合行为主体的需求,并对他们的行为模式作出恰当反应。


为了研究住宅小区中人的行为特征,笔者选择苏州湖畔天成小区进行实地调研,对人们的行为习惯进行观察,在小区内的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空间内随机选取。通过调研发现小区内行人的行为以步行、停留和歇息为主,同时相当多的是驾车者。就空间而言,居住区小道、草坪和有树的地方是人们更愿意活动的区域。大部分行为主体对小区空间的总体感觉较好,对空间内的景观设计多持肯定态度,因而进入频率较高。景观绿化好、周围环境好、出行方便、物业管理良好和楼盘价格都是吸引他们入住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图3-2可以看出:居住区居民是住宅小区内的最主要活动群体,不同年龄、性别的居民在不同时段内的行为活动有所不同。老年居民活动的最大特点是非大耗体力而修身养性,他们喜爱的活动有打太极拳、太极剑、晒太阳、打牌、看书报和下棋等;中青年居民是上班族, 早晨和中午的户外活动较少,只有到傍晚时才明显增多,早晨以锻炼身体的活动为主,傍晚则以歇息娱乐活动为主;儿童的活动具有移动性、连续性和亲自然性特征,没有明显的时间性。调查中还发现同类人群在不同时间内的活动类型也不同,早晨、中午和傍晚的活动人数有很大的差别, 也就是人的行为活动有明显时段性。



环境总在不同程度上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着制约的作用, 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人们的心理、行为可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小区住宅空间环境的特征与人的行为活动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以下分别对几种典型的小区内人行为活动进行分析。


(1)步行与环境的关系


步行是一种交通类型,一种走动方式,它是人们进入公共空间环境最简便易行的方式。一个人的一次步行外出可能兼有公务、观光或散步的目的,也可能分三次做这些事情。散步是小区内居民的典型活动之一,散步可以愉悦身心、放松紧张工作一天的心情,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散步需要一定的场所,比如林荫小道、草坪的路径等。居民散步主要是为了放松,可以不太费神和自由自在地行走。根据调查研究,人们在散步的同时还做其他事情,如和同伴聊天、看周围人的活动、想心事等。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人们通常选择较平坦的路面或有微小起伏的路面,路旁有些景物能提供欣赏。


(2)停留和环境的关系


无论是短暂的非礼节性的停留还是真正的功能性停留,这一类活动发生的地方,如果有人停留下来等着做某件事或见某个人,或者欣赏周围景致等各种活动,就存在找一个地方站一会儿的问题。根据调查, 居民驻足停留观看所站的地方,是能够很好欣赏景致的方位角度,同时可以倚在树身或栏杆上的话更好,既可以观景,又可以歇息。


熟人相遇,打招呼寒暄是必要性的活动,没有人事先知道交谈的长短,并且参与者不可能建议把会见移到一个更合适的地方。故驻足交谈人群随处可见。但交谈时间久了,他们会就近倚靠一些设施,如灯柱、栏杆、树身等,如果是因为等人而停留的,除非是事先约好的,那么他们一般都会站在可以欣赏景物的地方或有东西可倚靠的地方。


凹处是人们驻足逗留的好去处,它提供了一种富有吸引力的半私密空间,人只有部分朝外,如果希望更私密些,只要略为向阴处后退就行了。人站在树或建筑物周围,比站在外面的空间暴露得要少一些,并且不会影响任何人或物的通行。这样又暴露得不多,个人领域减少至面前的一个半圆,当人背后受到保护时,他人只能从面前走过,观察与反应就容易多了。


(3)歇息和环境的关系


住宅小区空间中的草坪、座椅可供倚靠或躺的设施大部分都是为居民的歇息准备的,使用这些设施的人们到处可见,他们独坐或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或躺在草坪上,或看书、或看风景、或下棋、或聊天。单独小坐歇息的人,多是在看风景或书报,一般的设施都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但这些设施应该靠近枝叶繁茂的大树,优美的雕塑等风景。至于交谈聊天,认识的人们在一起,交谈聊天是很平常的事,在公共空间环境中交谈聊天,这就存在他们需要一个交谈的地方的问题,当然,在任何一个角落,他们都可以交谈聊天,但他们都喜欢坐下来交谈,这就需要有可以供他们坐的设施了,如座椅、台阶和矮柱等。如果是情人的交往,因为情人的情话和亲密举措都是不希望人们看见的,就需要一个局部隐蔽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个地方要具有私密性,如带挡风墙的长凳或者长凳周围有茂密的植物围合等。


2.住宅小区导向设施中的信息传递


从信息传递的层面上看,导向设施是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媒介。在语言学领域里,据说交流有 6 个构成要素,除了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外,还有两者的接触、口信、密码、事物背景。所谓口信是想要传递的信息内容;密码是符号体系,也就是表现上所规定的事;事物背景是前后关系,即信息交换过程中的外部状况。


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虽然无法知道是否都能如此解释导向设施所处的信息环境,但就围绕导向设施的各种社会条件及环境等,有必要进行更加具体的探讨。导向设施是信息传达的媒介,本文从导向设施承载的信息内容和传达信息方式的角度考虑住宅小区导向设施中信息的传递。环境(住宅小区空间特征),功能(信息传达的内容),媒介(信息传达的方式)三者的相互交叉和互动影响促成了住宅小区导向设施中的信息传递,其三者又分别由多种小要素组成(见图 3-3)。


3.住宅小区空间环境特征


20 世纪 20 年代雅典宪章的制定标志着以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原理为基础的城市理论真正向功能主义形体化方向迈进。美国建筑师佩里(C.Perry)于 1929 年提出了“邻里单位”的概念,这是一种居住空间组织方式。以四周的交通道路为边界,形成不被外界交通穿越的,内设必要公共设施、日照通风景观条件良好的居住空间。邻里单位模式的确立为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提供了基础,作为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方式,邻里单位体现了功能主义原则,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明确,空间互不交叉。这种居住模式对应汽车交通时代的客观条件,在其当时的进步意义是不可忽略的。但是其中的某些规划太功能化,过分注重公共交通与居住空间的分离,试图以良好的形体环境塑造人的社会生活,实际上却屈从于功能的需要,把居住空间中人的行为置于从属的地位。


这种模式显然忽视了社会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区别,忽视了人对居住空间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居住空间构建排除了不同空间之间的功能交叉,其既定结构和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使每个小区的实质几乎大同小异,无法与小区居住生活的多元化特征相符合。这就是功能主义至上居住空间模式的不足。


如今住宅小区空间的构建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建立在行为科学等相关社会学科领域成果的基础上的社区理论,强调了社会整体关怀,把居住置于社会网络的整体中。社区理论把人与所居住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行为与物质环境的对应,追求多层次的物质环境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复合,激发居住者对居住环境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


居住空间本应成为人生活的物化反应,要根据人的行为而不是汽车交通的需要,限定居住空间的规模。许多人都在考虑如何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设计,诱导或改变某些行为,使人类对物质环境的反应更具有一种持续的关系。即使个体间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别会带来多种变化,但是有些研究人员仍然坚持空间环境的标识设计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并非直接的、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多因素、综合的、系统的相互关系。



Gutman1966年提出住宅小区的布局可能影响这一地区与城市其他地区内社交、家庭生活关系,甚至人们的身心健康。1960年Ittelson把人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区分为如下七个领域,这七个领域之间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相互交织关联在一起。


(1)感知性领域


感知性领域讲的是现象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感觉,物质环境对形成人们的看法有某种影响力。


(2)有表现力的领域


有表现力的领域讲的是有关环境中的色彩、形状、音响,有象征性的意义。色彩当然会影响人们的心境情绪,这已为室内设计家们所肯定。


(3)美感领域


人们对美的欣赏既要表现在环境中,又受环境的影响,一个人在美学方面的抉择,与人的生物性与物质环境两方面有关。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人们身上带上一种电控的仪器在博物馆中,测量在那些艺术品面前停留的时间,来衡量人们对不同陈列品的兴趣。


(4)工具性领域


这关系到环境中提供的工具与设施,人们对这方面的感觉是很重要的。譬如:在开敞式平面的小学教室中,学生使用工具的次数比一般传统布置的教室中要多得多。


(5)生态性领域


这一领域考虑的是整体生态模式,环境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制约与共生的关系,也研究大尺度空间的整体模式,以及这种整体模式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有多深。它是在大尺度上涉及人类的行为。


(6)适应性领域


这一领域考虑物质环境是阻碍还是促成人们活动的程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而从人类生存与对环境的满意度上看,也是最为重要的领域。它与工具性领域虽然有重叠,许多研究集中在对学习环境与学习的关系上,在人们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上以及有关人们在移动中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7)综合性领域


这一领域涉及物质环境与社会集团的关系。行为涉及两人间的接触直到拥挤,主要讲的是环境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

免责声明:


昆明广告公司资讯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70074417@qq.com。
 
 
更多>同类知识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